栏目分类
经典文学深度赏析之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05 点击次数:126
“暂别喧嚣,沉浸经典,让心灵在阅读经典中寻得一片宁静之地,重拾内心的平和与力量。我们今天赏析的作品是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文末插入了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的《但愿人长久》,欢迎收听。”
01
—
作品背景
政治境遇: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自清外放,辗转杭州、密州等地,仕途失意,导致其内心苦闷。情感寄托:适逢中秋佳节,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,团圆之夜,亲人不在身旁,以词传情。创作契机:北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年)中秋,苏轼时任密州(今山东诸城)知州,政治失意加之怀念兄弟,狂饮大醉之后,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词。02
—
作者简介
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市)人,北宋时期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号“东坡居士”。一、人物生平进士及第: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。嘉祐二年(1057 年),与其弟苏辙一同考中进士。主考官欧阳修因怀疑文章为门人所作,将其列为第二名。宦海跌宕:苏轼历任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、杭州通判、密州知州、徐州知州、湖州知州、黄州团练副使、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后被贬到惠州、儋州。二、代表作品词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、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诗:《题西林壁》、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》、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、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、《赠刘景文》散文:《前赤壁赋》、《后赤壁赋》、《石钟山记》书法:《黄州寒食诗帖》三、历史评价黄庭坚:“谓东坡作此文,因难以见巧,故极工。余则以为不然。彼其老于文章,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。”陆游:世言东坡不能歌,故所作乐府,多不协律。晁以道谓:“绍圣初,与东坡别于汴上,东坡酒酣,自歌《阳关曲》。”则公非不能歌,但豪放,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。试取东坡诸词歌之,曲终,觉天风海雨逼人。袁枚:“有才而无情,多趣而少韵:由于天分高,学力浅也。有起而无结,多刚而少柔: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。”曾国藩:“古人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为三不朽。立德最难,自周汉以后,罕见德传者。立功如萧、曹、房、杜、郭、李、韩、岳,立言如马、班、韩、欧、李、杜、苏、黄,古今曾有几人?。”王国维:“以宋词比唐诗,则东坡似太白,欧、秦似摩诘,耆卿似乐天,方回、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。”林语堂:“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、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、一个百姓的朋友、一个大文豪、大书法家、创新的画家、造酒试验家、一个工程师、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、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、巨儒政治家、一个皇帝的秘书、酒仙、厚道的法官、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。一个月夜徘徊者、一个诗人、一个小丑。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……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、变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优异,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——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。”钱穆:“苏东坡诗之伟大,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。他一生奔走潦倒,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。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,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,他的人格是伟大的,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、琼州的一段。那个时候诗都好,可是一安逸下来,就有些不行,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。东坡诗之长处,在有豪情,有逸趣。其恬静不如王摩诘,其忠恳不如杜工部。”04
—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全文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译文: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?我举起酒杯向苍天发问。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之中,今夜是哪一年?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,却又担心那美玉筑就的楼阁,高处太过寒冷。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自己的清影,天上的宫殿怎比得上人间啊!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译文: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,低低透进雕花窗户,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。明月本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啊,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满呢?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明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这样的事儿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。只希望亲人们都健康平安,即使是纵隔千里,也能共享这皎洁的月光。
04
—
品读赏析
一、逐段解读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,被人千古传诵。这首词以深邃的哲理、细腻的情感和浪漫的意象,展现了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的超脱与豁达以及对于亲人的美好祝福。第一段:以“问天”的姿态展开哲思,感慨时光易逝,想要飞往天宫的超脱却眷恋人间的现实,描写了作者“问月—欲归—留人间”的思想过程,也写出了作者对于人间的热爱,对于生命美好的珍惜。第二段:以月光穿过窗户照射无眠之人起笔,勾起了作者的深刻哲思,将苦闷的个人情感通过“残缺即圆满”的哲思上升为普世的祝愿,境界全出。二、主题思想作者借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,抒写对人生聚散、世事变迁自然规律的坦然接受。作者以“问天”的悲情起笔,却以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旷达收笔,展现其“超然物外”的豁达情怀。作者一改传统中秋词的离愁悲情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奥秘、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,展现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境界。参考文献: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/9634137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苏轼/53906免责声明:本文是作者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来,仅供文学爱好者分享交流使用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。作者是文学爱好者,不是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,不负责所涉及文史信息的准确性,建议您亲自查阅相关的权威资料予以确认。本文中的所有配图是根据微信提供的AI配图功能获取,版权归微信所有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